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工匠

深圳特区40年②|张学记院士:激活基础研究“生命力” 擦亮创新“深圳底色”

发布时间:2020-08-02 23:38:17 推广 来源:新华网客户端

原标题:深圳特区40年②|张学记院士:激活基础研究“生命力” 擦亮创新“深圳底色”

新华网深圳7月29日电(孙倩文)近年来,随着科技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深圳的科技成果逐步涌现,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的关键节点,深圳将如何续写科技创新“新篇章”?

近日,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张学记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深圳要加强源头创新,实现核心技术攻关,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同时,高校要与城市融合发展,培养具有“顶天立地”精神的人才,为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创新突破提供内生动力。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深圳大学副校长、广东院士联合会会员张学记。新华网 俞欢摄

校城融合助力发展 培养“顶天立地”人才

如今,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学是发展、人才和创新的纽带。”张学记说。

“一所大学与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融合是大学发展的最高荣誉。”张学记表示,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就是相互成就的。一所大学是城市发展的强力引擎,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增强城市创新策源能力;一所大学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高地,为城市提供人才支撑;一所大学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为城市提供智力支持。

近年来,深圳高校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高端人才;积极与企业合建研究机构或实践基地,促进产学研联动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全球标杆城市注入动力。

高校承担着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张学记说,大学要培养出具备“顶天立地”精神的人才。“顶天”是指要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科研技能的人才。“立地”是指要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产品,服务于社会。

打破体制机制“藩篱” 为科创人才“松绑”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张学记表示,当前的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从一定程度上会削弱高校学生和教研人员的冒险精神。有些高校要求,研究生要发表两篇论文才能毕业,部分研究生为了完成论文指标,不敢去做创新性研究。

“什么是真正的人才?不是单纯看发了多少论文,有多少引用,不是单纯用数字衡量,而要看他有多少科技创新成果,能给科技进步带来什么样的发展。”张学记说。

他建议,要改变科技人才评价的机制和标准。科技人才评价要坚持多元化,分类制定人才评价标准,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创新能力,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突出评价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

加强重大创新载体建设 夯实基础创新之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圳的成功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张学记表示,创新分三层次:第一是原始创新,第二是集成创新,第三是消化引进再创新。

“目前,深圳在集成创新和消化引进再创新方面做得不错,但原始创新还是短板。”张学记指出,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深圳应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等科技创新载体的建设,攻关基础研究核心技术,补齐基础研究短板。

基础科研深度决定城市原始创新活力。近年来,深圳一直致力于加强源头创新,鹏城实验室、国家超算深圳中心、深圳湾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光明科学城、西丽湖科教城“一区两城”建设加速推进,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此外,深圳建设中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集聚更多重大科技资源的布局,打造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强化原始创新能力。

“未来,深圳的发展一定是创新驱动的发展。随着科创载体建设的不断推进、科技资源的加大布局,深圳的源头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将会实现重大突破。”对于深圳未来的发展,张学记满怀信心。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