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人才

这位粤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来自花都!

发布时间:2020-05-30 00:40:12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通讯员花宣 冯理聪) 从13岁考入广东粤剧学校的懵懂少年,到荣誉满身的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广东粤剧院创作研究部主任;从对粤剧出于新奇的尝试,到将之烙印在自己生命中,为弘扬传统文化不遗余力……

本期,小编带您走近花都文化名人彭庆华,一起来听听他艺术道路上的故事。

彭庆华(左)与粤剧印象馆内陈列的自己的训练照

彭庆华于1976年出生于花都新华,由于父母当时都是文工团职工,孩提时的他便近水楼台先得月,接受到不少戏曲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中,13岁那年,他顺利考入广东粤剧学校,开始了为期六年的专业学习,自此与粤剧正式结缘。

进入粤剧学校后,彭庆华和同学们每天的生活很简单,早起练功、上课,下午学文化,晚上去练功房“霸位”继续练习。“那时候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大家都热情高涨,经常晚上练到澡堂没有热水洗澡,只能洗冷水澡,但大家都很充实和开心。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氛围,我们那一届出来的人才也比较多。”

彭庆华说,自己对粤剧最开始的情感,一方面是由于家里的熏陶,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好奇。“一开始只是懵懵懂懂地跟着学习,没有特别多的想法,真正对粤剧开始产生兴趣,是在学校有了一些演出经历之后。”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彭庆华对于这门艺术的热爱也与日俱增,尤其是在一次次的演出得到观众和老师的肯定后,更加坚定了他内心想要做得更好的想法。“迫切地想从各方面去提升自己,深入地掌握这门艺术的精髓,把优秀的粤剧文化更广泛地弘扬出去。”彭庆华说。

用尽全力 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行行总相连。表演艺术类别众多,彼此之间既不同又是相通的。要掌握一门艺术,入门容易,要学好却是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尤其是现场的表演艺术,对身体、心理素质的要求自不必说,对表演者的文化素养、领悟力等也有极高的要求。

粤剧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掌握的基本功很多,几乎包含了所有表演艺术需要的东西。“戏曲表演很多时候是举重若轻,比如起承转合间,以气御形、与呼吸结合,你的表演才有灵魂、有气场,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你想要传达的情绪……哪怕一个云手,一个抬腿,几秒钟的东西,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练不出来,先天和后天因素都很重要。”彭庆华说,表演艺术往深了去挖,是无穷无尽的,很简单的东西,要做好,就不简单了。

彭庆华回忆说,小时候练功确实很苦,而舞台艺术从来不是先苦后甜、一劳永逸的事情,作为戏曲演员,对腰腿、声音、肢体语言、动作技巧的训练一刻也不能松懈,因为这一刻能做得到的,未必下一刻也能做到,必须每天不停地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台上的那一次,表演者可能在台下经历了上万次、甚至上十万次的练习。

“举个例子,戏曲表演技巧中有个双手各拿一个八角锤,将其中一个抛上空中,让锤旋转三周后用另一个锤的顶部将落下的锤接住的技巧,为了在舞台上稳稳地把锤接住,靠的是长年累月不停的练习,可以说是千锤百炼。看起来很随意的一个动作,背后包含了数不尽的汗水。只用最大的努力,才能保证那一秒的随意。”彭庆华说。

“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穆桂英招亲》剧照

常言道:“艺高人胆大。”彭庆华却笑称:“江湖越老,胆子越小。”他给我们讲了两个故事。

1994年,18岁的彭庆华准备参加一次省级的演艺大赛。经过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一番精心准备和排练后,临近比赛前夕,他却意外脚受伤脱臼,连路都走不了。经过治疗后,可以勉强下地走路,却只能扎着绷带参赛。“那是一场武打戏,这出戏承载着所有老师、同学大半年时间的辛劳。”彭庆华回忆说,想到因为自己不小心受伤,可能会影响整场演出的效果,他内心特别愧疚,还躲起来偷偷哭过。好在后来取得了不错的比赛成绩,才稍感释然。

还有一次,是1995年,在演出“武松大闹狮子楼”时,彭庆华与搭档在配合上出了问题,失手将道具刀劈到了同学的耳朵上,“当时整个人都蒙了,压力非常大,至今还记得送同学去医院后,我一个人蹲在医院里的那种自责、无助的感觉……幸好后来同学没有大碍!”这件事给彭庆华上了深刻的一课,“舞台上的东西,无论谁做得好、谁不好,只要没拧在一起,都会出事故,每个人身上的责任都很大!”

学艺越久,越懂得每一场戏、每一次演出背后,背负着的不仅仅是观众的期待,更有无数同事和后台人员的辛劳付出,“你不是一个人站在舞台上,你的每一点表现,都跟舞台上、舞台下的每个人息息相关。所以说,江湖越老,胆子越小,不是真的胆子小,而是越来越谨慎、越来越认真,必须精益求精,才能担得起这份责任。”

苦心人,天不负。伴随着技艺增长的,是纷至沓来的奖杯和荣誉。

彭庆华连续四届荣获广东省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戏剧演艺大赛金奖;2002年,应中国文化部邀请,晋京参演并荣获“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评比展演暨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2003年,获全国“‘红梅奖’折子戏比赛”金奖;2005年、2008年连续两届荣获第九、十届广东省艺术节表演一等奖;2015年,他先后获得“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及第十七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2016年,其主演的粤剧《梦·红船》作为唯一一部粤剧入选“第十五届文华大奖”初评,这也是广东粤剧院首部获得参加“中国艺术节”资格的创作剧目……

“作为演员来说,我更看重的是观众的接受。《决战天策府》在2015年刚刚公演的时候,就缔造了一个票房的记录,成为2015年全国戏曲票房总冠军。观众愿意自费进场来看你的演出,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荣誉,对我来说,那种被认可感是任何奖杯都不能比的,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一路走来 感念恩师与父母

从广东粤剧学校毕业三年后,彭庆华师从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继续深造。他说,自己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在学艺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真心真意、无私帮助自己的人。

“我遇到的很多老师都有极高的艺术情怀,他们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培养,艺术上对我们要求严苛,带我们练功可以说练到想吐,生活上又对我们关怀备至,甚至会亲手煲汤给我们补养体能……更遑论师父丁凡老师,不遗余力地向我教授各种知识、传授戏宝,还有关国华老师、‘小神鹰’老师等等,正是有了他们对后辈的关爱和不计得失的付出,才有了我们的今天。”彭庆华感慨地说,自己何其幸运,在需要得到肯定的时候,得到老师和观众的肯定,给了自己信心,也正是这份信心,支持他一路坚定地走过来。

谈及家乡和父母,彭庆华更是心怀感恩。“我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一个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他们不会说很多大道理,却都是极其认真、耐心、有条理的人,这种为人做事的方式也一直影响着我。”

彭庆华说,花都对自己来说有哺育之恩,生于斯、长于斯,自己的父辈也一直在这片热土上,在文艺领域默默耕耘。在戏曲文艺方面,花都也有着非常坚实的群众基础,“希望将来我们的文艺活动能更多地辐射到各个阶层,让大家共沐传统艺术中浓浓的乡音、乡情。”

不负使命 为粤剧发展添砖加瓦

对于粤剧今后的发展,彭庆华踌躇满志,他说,国家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的提出,以广府文化作为核心文化,这对粤剧的发展是一个很利好的消息。

“国家给了我们空间,怎样让这个空间更美满、更强更大,就是我们这一代该做的事。”彭庆华说,粤剧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块,“就像一幅华美的画卷,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更加充实、丰满、有血有肉,让每一处细致的地方,哪怕用显微镜看下去,都是一幅漂亮的图画!要用我们的一砖一瓦,脚踏实地地把这副蓝图建设好,这也是每一个戏剧从业者应肩负的责任!”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