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黄楚芳 通讯员长安宣)据东莞市长安镇消息,长安作为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三个省级试点之一,4月24日,该镇召开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工作培训会,进一步落实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试点工作。长安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创建主要成员单位负责人以及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长安被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省级试点
会议指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长安被列为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三个省级试点之一,目前,该镇正在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全镇基层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为面向基层党员群众的重要载体,希望各部门积极配合,完成好接下来的工作。
会上还解读了《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20年主要工作时间安排一览表》、《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工作手册》中的实践站(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伍建设要求和“i志愿”操作流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的建设工作。
会议要求,2020年是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成立之年,长安镇作为全省试点之一,全镇各单位、社区要积极配合,严格按照《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和《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设工作手册》执行。
一核多点 设1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
根据《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长安将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模式,构建“一核多点”服务阵地,建设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3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培育“一核多元”志愿者队伍,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总队为核心,形成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多元互动、多主体参与、共建共享的服务模式;探索“一呼百应”信息平台为建设模式,形成“文明实践清单”和“信息数据库”,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建立嘉许激励机制,激活民间志愿力量。
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LOGO图案为吐露芬芳的橙黄色花朵,象征新时代文明之花精彩绽放。图案内部是一个五角星,闪耀着新时代文明之光,寓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五大平台”,外部围绕的35片花瓣代表着该镇35个实践站,形似蒲公英,寓意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花在长安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此外,长安统筹运用现有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和阵地,按照“能共享利用则共用现有场地,需新建完善则按程序规划建设”的原则,打通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科技服务、法律服务、卫生服务、体育服务等阵地,推进“五平台”一体化建设,“五平台”即: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体育服务、科技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多功能于一体 云平台系统上线
当前,长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入实施推进阶段,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 的“长安样板”,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体现长安特色的路子,凸显长安品牌。该镇还按照“统筹整合、优化配置、共建共享”的原则,专门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
据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具备三大服务功能,分别是:移动端、可视化平台、管理平台。让线下活动组织开展、线上成果展示宣传、志愿服务大数据共享、身边好人推荐评选、工作奖惩考核等功能集于一体,从而更好的服务群众。
“五育”并举 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长安将着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坚持理论育人、新风育人、文化育人、科技育人、环境育人,“五育”并举,打通理论宣讲、文明实践、素质教育、创新智造、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坚持理论育人,打通宣讲工作“最后一公里”。实施百名“新时代讲师”计划,结合镇委党校讲师团师资,组建一支100人的“新时代宣讲师”,进行常态化巡讲;实施百个“新时代课件”计划,百名宣讲师结合本职工作、自身经历、身边故事,精心准备100个课件;实施百场“新时代宣讲”计划,通过“标准化操作”、“差异化宣讲”、“全媒体宣传”,面向校区、社区、厂区、休闲区、住宅小区等“五区”开展100场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开展理论“微宣讲”比赛,以基层党组织、宣讲小分队为单位开展理论“微宣讲”比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有新成效。
(二)坚持新风育人,打通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坚持以志愿者作为主体力量、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建立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机制,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在镇志愿服务总队的组织协调下,与实践站、点无缝对接,进基层“五区”送服务;建立广覆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设立党员志愿服务队、专业小分队,每位党员志愿者每人每年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时长需达20小时以上,鼓励建立社会各界公益小分队,推动志愿队伍发展壮大;建立优秀志愿者队伍评选机制,形成激励嘉奖志愿服务评选办法;加强探索各类创新志愿服务形式,推动“社工+志愿者”服务形式;传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乡风,持续开展“长安文明周”系列活动,开展“东莞好人”推荐评选活动、“道德讲堂”活动、发布善行义举榜,修订完善村规明约和居民公约。
(三)坚持文化育人,打通素质教育“最后一公里”。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践行“文以化人 长乐安宁”的文化核心理念,互通“选堂书院”“乐享长安”“海螺集结号”“莲溪高峰”“一个中心三大体系五大基础”等板块活动,深入开展28个品牌活动项目,发挥主体引领作用,通过组织共建、活动联办、资源同享的方式,建立区域内各类党组织互联互动的新格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四)坚持科技育人,打通创新智造“最后一公里”。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动员组织各类科技工作者,统筹各类资源,充分利用各方平台,善用大数据工具,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智力优势和专业优势,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科技需求和科普需求,派送出一系列科技志愿服务“套餐”,奋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科学技术普及服务新高地。
(五)坚持环境育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积极探索打造线上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正向引导和宣传,结合文明实践“中心-站-点”三级场所现有资源,聘请专业设计公司开发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标识;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微信等传播渠道,推动一系列媒体宣传;评选表彰一批新文明实践案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操作的新经验;着重建好用好一支活动队伍、一批宣传阵地,精心举办一场知识竞赛、一次集中宣传、一场表彰分享会,征集一批文创产品,推动“学习强国”深度融入文明实践活动。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