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黄楚芳 通讯员石龙宣)石龙这村条里的鸡叫一声,能让三个市都听见?这村养的是什么样的鸡?东莞很久以前就有个传说,石龙的一条村是个“鸡鸣响三县,举足踏三江”的神奇之地。三县就是过去的东莞县、增城县和博罗县。现在东莞、增城已成为了市,博罗属惠州市。当年的“鸡鸣响三县”已是响三市了。
石龙这条神奇的村立于明末清初之时。当年有几户来自福建莆田县的陈姓人家辗转搬迁到东江北支流畔定居,并逐渐发展壮大成村。当时村边有条名叫九龙涌的小河从此经过流入石龙墟,因当地人习惯将河涌称为溪,又因为要让后代记住自己的祖籍是福建莆田,故在立村时取“蒲”字为名,于是这扼守东莞、增城、惠州三市交通津口的村落就叫“蒲溪村”。
因蒲溪村独特的地理位置,清代,这里曾设东莞水师营分防营汛的石龙汛。这座立围于清代咸丰十一年、已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古村,如今毗邻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和中俄贸易产业园,守在石龙直达俄罗斯的“一带一路”铁路线旁,守在广东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处。
百年岁月留下什么痕迹?
东莞地处珠江口要塞,清政府在东莞及博罗一带的江河岸边共设分防营汛35个,其中一处设在石龙蒲溪村江边叫石龙汛,扼守东江咽喉要道。石龙汛由东莞水师营中一名左哨把总带领数十名水兵驻守,因水师驻守当地称此处叫“汛地”。当时除了派驻水师,清政府还在蒲溪村筑起炮台,那古炮墩的遗址在解放前已拆除,所在地现已是建成为村中的休闲公园。
最能见证蒲溪村百年历史的是村里的陈氏宗祠,位于蒲溪村围面街一巷,始建于一百多年前。由于年月的侵蚀,宗祠日益破旧。在1996年,村民们自发集资重新修葺这座宗祠。蒲溪村还有一处东莞市不可移动文物,名为三眼井,位于蒲溪村围面街四巷。三个井口呈品字形排列,方形井台,圆形井口,井口和井台分别以麻石和水泥砌筑,是研究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物证。龙舟文化同样显现着蒲溪的历史文化沉淀,每年端午节前,蒲溪村民就会“请”龙舟、采青、下水、训练,为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做好准备。蒲溪村内,还有多棵百年大榕树,与村里的一批文物古迹一同见证着蒲溪村的发展兴旺,记录着村民不同时期的生活百态,传承着百年蒲溪的厚重历史文化。
在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蒲溪村还通过突出地方特色,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建设美丽幸福村居。蒲溪村结合“洁净城市”、“春季战役”等专项整治工作,在辖区内配备垃圾分类专用垃圾桶,积极宣传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积极配合截污管网工程与落实河长制工作,全面改善蒲溪村水生态环境。同时,结合“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彻底整治辖区内脏乱差现象,确保辖区内硬件设施安全、环境干净整洁。在完善基础设施方面,蒲溪村在村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制定了《蒲溪村车辆停放管理实施方案》,规范了村内道路车辆停放管理,在各路口设停车场方向指引牌,主路段设置车辆禁停牌,并安排治安员进行巡查监督。
村内休闲一角
近年来,蒲溪村建立并完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大力开展“智网工程”建设,加强日常治安防范和治安巡逻。同时,活用村公共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功能,增设“节假日预约办事”等服务项目,发挥党员志愿者作用,深入到村民群众当中,开展科普宣传和法律、医疗、政策咨询等服务。
2012年12月28日,东莞市统筹水乡地区发展先期项目——石龙镇的红海大桥建设启动。这条连接东莞、增城、惠州三地的红海大桥更是把蒲溪村的两岸土地接连了起来,使蒲溪村南北两处不再隔河千里,成为穗莞惠、珠中江两大经济圈的交流融汇点。加上,紧邻蒲溪村的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已实现班列双向运输、中欧中亚班列每周常态化运营,以及东莞石龙口岸水运外贸航线、多式联运业务的开通,为提速广东外贸总量、助力“一带一路”沿线海外国家和地区的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中俄贸易产业园、红海物流园等项目进程的加快,蒲溪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区位优势,被物流行业人士称为“金三角”之地,将成为“一带一路”关联产业的首地,为石龙镇和蒲溪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眺望东江北干流石龙河段的新“北堤”宛如一条玉带点缀在东江河畔,蜿蜒而上,绵延数公里。东江北干流石龙南岸整治工程是东莞市重点工程,是为了配合推动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基地项目而建设,助力省市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平台。工程全长约3公里,起点东岸大桥,经石龙头路、沿江路、蒲溪村、木材厂,终点到达红海大桥南引桥。项目兼具河道疏浚、防洪达标、道路交通与美化城市景观功能。
过去,蒲溪村被东江北干流分为南北两处。村落在河的南面,村民的耕地在河的北面,与增城的龙地和博罗的石湾相连。村民每天耕种都要渡江,渐渐发展成蒲溪村渡头。渡头用大麻石砌级,过去,每天有不少人在河边洗衣服、钓鱼、游泳。20世纪30年代以来,蒲溪村渡头主要为蒲溪村民过江耕作之用。八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石龙在东江两岸兴建了数条大桥,石龙与周边地区已桥梁密布,大部分地区再也不用渡轮过江,但为了能够让村民方便出入,蒲溪村一直保留着这个石龙唯一的渡口。
这百年来,乡渡也从摇橹的木船变成机船,村民过渡全部免费,船上还设有救生设备、消防器材,为村民提供一年四季、风雨无阻的出行便利。蒲溪渡头是沿江整治工程的重点,工程建成后,为蒲溪村扩展绿化休闲空间,打造亲水景观带,同时延续蒲溪渡头的历史文化内涵。蒲溪渡头,伴随着石龙人民多年,它不仅是一个渡口,更是石龙人民心中的地标、象征、名胜。
目前,南岸工程进展顺利。与灯光提升工程相配合,休闲观光新岸线逐渐成景。一进入蒲溪渡头,映入眼帘的是两棵标志性的大榕树,继续延伸着石龙的渡头文化。南岸工程完成后将加强老城区北面东西向交通联系,同时以石龙江边景观串联人文生态,带动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促进老城区发活力、提升品位,促进老城区商业和休闲产业的发展。
“我们相信,蒲溪村的发展将随着石龙抢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而更加开阔。”一名闲坐在石龙新北堤的蒲溪村民,瞭望着对岸船来车往繁忙的红海区说道。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