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工匠

疫情背后的凡人“疫”事

发布时间:2020-03-09 19:41:42 来源:江门疾控

这个冬天,神州大地,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疫”正在打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江门市疾控中心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离病毒最近,与病毒抢跑。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技术过硬、反应迅速、工作认真、坚守一线的“女战士”,她就是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麻风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艾滋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王立华。

简单的工作餐

|王立华简介|

王立华同志,中共党员,少数民族女干部(蒙古族),副主任医师,广东省第五期现场流行病培训班(GDFETP-5)学员,曾荣获2019年“最美江门人”之“最美医护者”称号。她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处置中勇赴一线,具有丰富的流行病学现场处置经验;她在艾滋病防控领域,带领团队探索出“江门市性病就诊者HIV和梅毒扩大检测工作模式”,该模式被国家示范区纳入汇编、在全省得到推广。

“最美医护者”颁奖现场

勇于担当、善于作为

面对疫情我先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王立华同志积极响应中心号召,任现场调查处置与密接追踪管理组副组长。为了尽快、尽早获得我市首例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相关信息,她跟随流调专家一起深入病房获取我市首例病例密接相关信息,在去医院的路上她通过微信群给组员们布置了任务,让他们准备好物资随时候命;晚上八点半回到单位草草在会议室吃过“晚餐”后,她带领组员又在追踪密切接触者的路上了,回来单位已经是第二天凌晨1点;回来后,密接追踪管理组的成员们录入数据、撰写报告,对他们而言,没见过凌晨三点纽约的早晨,但见过凌晨三点疾控的灯光。

凌晨三点疾控走廊的灯光

抽茧剥丝、追根溯源

细微之处定乾坤

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未知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显得尤为关键,如果说临床治疗是攻克疫情的利矛,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就是阻挡疫情的坚盾;现场流行病学作为控制疫情增量的重要关口,密接接触者的发现与管理更是这一防线的大闸。

王立华同志深知这一工作的重要性跟意义,每出现一例病例,她都要亲自梳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与线索,从中发现可疑的密切接触者。夜暗方显万颗星,灯明始见一缕尘,唯有清晰的大脑加上胆大心细的做法,才能从这一堆堆资料中提取出真正有利于疫情防控的重要信息,形成一张遏制疫情扩散的大网。

密接追踪现场

义无反顾、冲锋在前

党员模范我带头

王立华说:“党员干部坚持身先士卒、不惧险阻,勇挑重担,冲锋在前,是我们党员应有的本色”。作为现场调查处置与密接追踪管理组的副组长,从疫情开始就坚守在防控一线,带领组员们认真落实“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策略。随时待命,只要接到疫情信息,她都是第一时间奔赴医院隔离病房或者密切接触者家中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哪里有疫情,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因为工作太忙,虽然家就在中心的对面,经常下班回到家孩子已经睡着了。20多天来她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发扬了疾控人“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敬业奉献精神。

同行认可、同学互勉

同舟共济战疫情

王立华负责的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任务非常繁重。接到需对“星梦游轮-世界梦号”游轮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排查的任务后,眉头间能看出她对这个任务的担忧,但从她的微笑能看出她的自信,她坚定的眼神鼓励着组员。她立即行动,安排组员分工合作,有条不紊的对游轮同乘人员进行电话核实,并协调所在地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医学随访观察,仅用两天多的时间,将我市全部同乘人员追踪到位。朋友、同行、同学们得知一线防疫工作者的艰辛,纷纷向她表示慰问,微信鼓励、寄送食物、以诗寄情等。

最美的认可与鼓励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女干部,王立华同志始终没有觉得自己特殊,每当有疫情出现,她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一入公卫门,一生公卫人,这就是她的个人写照。正是因为这份勇挑重担、迎难而上的品质,在疫情面前,她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务实行动践行着责任使命,也诠释着疾控人奋战一线、舍小家、为大家,坚定地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初心。

责任编辑:陈赞亮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