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工匠

江门疾控人,我不上谁上!

发布时间:2020-02-03 22:21:3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陈赞亮 通讯员谢元春)3岁的儿子发现,妈妈变得有些陌生。儿子是从微信视频上见到妈妈张冬合的。因长时间穿戴防护服工作,她的脸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从大年初二至今,儿子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跟妈妈见面。

张冬合是本次市疾控中心疫情应急响应工作组密接追踪管理组成员之一。根据现场调查处置信息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负责落实密切接触者与一般接触者的隔离医学观察工作;每日整理填写密切追踪管理组工作小结及其他登记表,报疫情管理组汇总上报。

在江门市出现了确诊首例病例后,大年初四(1月28日),张冬合就穿起厚重的防护服紧密开展密接工作调查,“厚重”两个字在她心里越发沉重,因为这就是疾控人的责任,作为一名党员的她心里一直默念着,我是疾控人,我不上谁上。

“那是我从小时候深藏的一个梦想,长大为公共卫生事业付出。”打开10年前的日记本,扉页上都记载着张冬合在公共卫生学院的点点滴滴。

那是2007年的一天,张冬合兴奋得几乎整夜没睡。看着窗外渐渐明亮起来的阳光,她手揣着广东医学院入学通知书,内心开始幻想医生誓言的现场,期待成为一名中国医生。“Health related,life entrusted”这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也是医学生入学誓言的第一句。

5年以后,张冬合终于明白医师这两个字的含义,如果说临床医师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势,那么公共卫生医师则是一线的大后方,疾控人的战场在疫情背后。

疾控人是一种情感、一种责任、一种道义,一种“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的相濡以沫。丈夫与张冬合是同学,时光流转,无数个疾控人的家庭展现出的这种精神永不过时。丈夫李英华医生在市皮肤医院防保科工作,在疾控事业的发展征程中,见证着一个时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跨越,更收获了卫生改革浪潮里温暖的幸福。

丈夫李医生十分支持张冬合的工作,“我这辈子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爱上你和我们的事业”。这个春节,丈夫与广大医护人员并肩抗战。

从大年初二开始,儿子搞不懂,为什么一向柔声细语的妈妈,一次次狠心挂掉了自己拨去的电话。好不容易拨通,妈妈也说不了几句就挂断电话。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救死扶伤,不辞艰苦,”张冬合闭上眼睛重复着医学生誓言。作为疾控人,此时此刻,张冬合正奋战在江门抗击疫情一线,用专业技术处理了疫情,却把一次次失望留给了儿子。

大年初四,儿子又央求外婆拨通了视频电话。“冬合,你们在前方辛苦了。”外婆正说着,儿子那张眉尖微蹙的小脸,挤到了屏幕中。看到“有些不认识”的妈妈,知道心疼人的儿子,有些想哭。

疫情现场就是张冬合的战场。上班,进入现场开展密接调查工作;下班,忙着人员培训、协调规范各项流程。张冬合每天要到后半夜才有空,坐下来打开手机微信,看看淘气的儿子给自己发的照片,用桌上的小猫头像水杯喝上一口热水。工作前,张冬合收拾行囊时,特意把儿子平时用的小水杯装了进去。

人民群众对政府抗疫情、医护疾控人员的信赖,让张冬合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的脚步不能慢下来。“危急时刻,我是疾控人,我们不上谁上!”大年初四深夜11点半,张冬合脱下防护服,进入清洁区,回办公室写报告后一直待命到初五凌晨3点半。打开手机,在抗疫情一线的丈夫李医生发了信息过来“累了吧?你先歇会儿,我一会儿干完回家看孩子,还可以煮早餐给孩子吃呢,你安心。”

什么样的人最动人?是革命年代的同生共死?人民群众也许既不认识脸上被勒出印痕的张冬合,也不认识并肩作战的丈夫李英华,但他们知道,医者永远值得信赖、可以依靠。

火树银花不夜天,

病魔新冠舞翩跹,

江城一线多危难,

八方救援有于阗,

心系侨乡夜难眠。

逆行慷慨疾控人。

责任编辑:陈伟赞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