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黄楚芳 报道)12月13日,从东莞市停车规划建设管理系列政策(以下简称“停车系列政策”)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市新出台“5个1”文件,破解民生难题。市政府副秘书长黄淦洪、市交通运输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省市、网络媒体共18家媒体参加了本次新闻发布会,东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东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曾平治主持。
“5个1”文件出台,破解民生难题
黄淦洪表示,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东莞市停车工作,研究制定东莞市停车规划建设管理系列政策,是东莞市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停车难”问题、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市政府成立了停车设施专责调研组,开展了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专项调研,深入研究包括立体智慧停车场建设在内的,若干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痛点、难点问题,在用地、投融资、审批、管理机制等方面综合制定停车政策,促进破解东莞市停车难题。
据介绍,目前东莞市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323万辆,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市停车位大概有146万个,缺口达到300多万个(按每台车1.5个停车位标准计算),其中,中心城区停车位大概有39万个,缺口达到67万个。面对全市日益严峻的停车形势,发布实施停车系列政策,大力治理“停车难”问题可谓正当其时。
据了解,本次发布的东莞市停车系列政策可概括为“5个1”文件,分别是一份实施意见、一份行动方案、一份审批流程、一份收费标准和一批试点项目,其中“一份实施意见”即《关于加强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一份行动方案”即《东莞市中心城区停车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一份审批流程” 即优化和明确路内停车设施、路外临时公共停车设施、设备类立体停车设施和建筑类立体停车设施等4 大类停车设施报建的审批程序,“一份收费标准”即《关于调整东莞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批试点项目”即近期停车设施投建运营试点项目37个。
精准措施强化,健全停车体系
全市停车发展和管理以政策文件为工作纲领,通过一系列政策“干货”,增加停车供给,调控停车需求,加强停车管理,切实保障市民群众的停车需求。
健全停车规划体系。构建与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开发相协调,与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停车发展模式,以年度实施计划为重要抓手,实施停车规划项目“硬落地”刚性管理。进一步完善差异化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发挥差别化停车收费杠杆调节作用。
做好停车设施增量、盘活存量。在用地政策方面下功夫挖潜,对存量建设用地、既有住宅小区、城市更新项目等建设停车设施的,给予土地、容积率等政策支持,优先保障停车空间资源。鼓励通过平改立、厂房改建、地下空间开发等方式增加停车设施供应。
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畅通投资路径、丰富融资手段、拓宽资金来源,鼓励集体经济与国有企业合作建设停车设施,研究利用停车设施经营权、预期收益等权益进行市场化融资。考虑设立停车发展基金,支持停车设施建设以及本土停车设施产业化发展。用好财政资金奖励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建设停车设施。
加快推动停车智慧化管理。加快构建全市智慧停车云平台,加强数据分析管理,实现停车数据接入、整合、管理、研判、共享,推动停车信息联网,形成统一的静态交通资源。提升停车设施设备系统智慧化水平,加快现有停车场服务企业升级改造设施设备。加强智慧停车诱导服务,开发服务APP及建设诱导屏等设施,强化停车智能管控和引导,提升市民群众停车体验及现有停车资源利用效率。
健全长效机制,提升城市品质
停车难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解决停车难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利民便民,做到规划与建设同行,管理与服务并重,形成全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强大合力。
明确职责,压实责任主体。充分发挥市综合交通运输联席会议的领导统筹作用,组建市综合交通运输联席会议办公室。由市综合交通运输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协调推进停车产业化发展,审定、指导各镇街(园区)停车设施的实施。各镇街(园区)对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承担属地主体责任,负责统筹实施辖区内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使用及管理等具体工作。推动成立东莞市停车行业协会,加强停车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行业自律。
落实任务,推动项目落地。以停车项目最终落地为工作导向,优化停车项目审批流程,精简程序,压缩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按照新建一批、改建一批、整治一批、开放一批、引导一批等“五个一批”原则,建立全市停车设施投建运营试点项目清单,扎扎实实、协调推动一批试点项目投建运营,让市民群众看得到、用得着,保障停车刚需。
综合整治,规范停车秩序。建立市镇两级交通、公安交警、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停车秩序联合执法行动,包括路内、路侧停车秩序、建筑退让红线区停车秩序、城中村停车秩序的综合整治,规范机动车停放和管理,保障道路畅通,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有针对性安排 《实施意见》干货满满
在发布会上,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陈尚荣对东莞市停车系列政策进行了补充介绍,针对目前东莞市停车工作“一个缺少、四个缺位”问题(缺少停车位,规划缺位、政策缺位、机制缺位、治理缺位),东莞市停车系列政策分别作出了有针对性的安排。其中,《实施意见》制定了36条政策条款,涉及81 项创新举措,其中“首次在莞实施”的48项、“优化已有政策”的33 项。
在强化停车规划方面,提出要确定规划目标、落实规划资源。到2022 年底,全市新增停车位不少于18 万个,其中新增配建停车位不少于9 万个,路外公共停车位不少于9 万个(中心城区不少于1.5 万个)。从示范引领、严格管理、智慧互联等维度出发,提出了“3 个100”的目标,即完成全市各类停车设施示范项目不少于100 个,新增停车位不少于1 万个;划定停车秩序“严管路”不少于100条;加快构建市智慧停车诱导体系,新建停车设施智慧化标准化改造和数据联网率达到100%。加大新增用地对停车位配建的保障力度,进一步挖掘存量空间资源供给,用于增建改建停车设施。
在完善停车政策方面,提出要增强供给动力和要提高审批效率。从土地供给、财政资金奖励、投融资、配建物业奖励、广告收入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按照“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流程”的原则,对路内停车设施、建筑类立体停车设施、设备类立体停车设施及路外临时公共停车设施准入进行主题式受理审批,同时,通过优化审批程序,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
在完善工作机制方面,提出要完善工作格局和完善实施行动计划。通过发挥市镇综合交通运输联席会议的领导统筹作用,组建市综合交通运输联席会议办公室并明确其职责分工,明确各单位、各镇街(园区)对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承担的责任,强化停车行业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引导等措施,全面构建政府、市场、社会联动的一体化工作格局。推动停车设施年度普查专项行动计划、中心城区停车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和停车设施投建运营试点项目计划等计划顺利实施。
在加强停车治理方面,提出要强化需求管理和强化综合整治。通过发挥差异化停车收费杠杆调节作用,提高停车设施周转率。对于停车刚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停车刚需的保障力度。建立停车秩序联合执法机制,每月开展不少于1次停车秩序联合执法行动。大力开展路内、路侧、城中村和建筑退让红线停车秩序综合整治。
突出“差异化” 调整停车收费政策
目前,东莞市实行的停车收费标准是2002年制定的,该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进一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停车设施建设、机动车保有量、停车服务方式、供需关系、经营成本、管理政策等变化,发挥差异化停车收费杠杆调节作用,改善东莞市交通运行状况,东莞市正式发布了《关于调整东莞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过提高政府定价(指导价)管理停车设施标准、实行差别化区域、缩小计费单位时长、区分繁忙及非繁忙时段、服务对象及非服务对象等措施,积极探索发挥市场对停车资源配置的调控作用。运用价格杠杆,以经济手段引导机动车合理停放及使用,鼓励公交出行,减少中心城区及镇中心区机动车出行量,降低路面交通饱和度,提高道路通行速度,促进交通出行结构优化,缓解繁华地区交通拥堵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家、省、市停车设施建设相关要求,停车设施供应以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因此,《通知》只是调整了纳入政府定价的路内及公共公益资源停车设施收费标准,该部分停车设施数量占全市停车设施总数比例有限,大部分市民日常出行使用频率不高,除此之外市民日常使用的居民住宅小区、商业、写字楼等刚性需求的配套停车设施不受《通知》影响。总体来说,市民的出行成本将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
近年来,深圳、佛山、中山等城市于近年已相继调整了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标准,广州也在今年初公布了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拟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东莞市这次调整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总体水平比广州、深圳市低,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相近,与东莞市社会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汽车保有量在全省的占比相若。
责任编辑:陈伟赞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